中国进口海产品消费需求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1000万吨
根据外媒Seafood Source报道,中国政府打算在未来10年大幅增加中国的海鲜消费量。根据中国政府统计数据,2015年,城市和农村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分别为人均14.3公斤和5.3公斤。《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指出,与肉类相比,海鲜是一种更有效的蛋白质来源,具有额外的饮食益处。负责渔业的中国农业部在报告中预测,未来10年,中国的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将增加到25公斤,城市地区的人均消费量将超过30公斤。

农业部的数据还显示,“只有42%”的中国人经常食用海产品,而其余58%的中国人(在人口稠密的内陆地区,如河南省)则“很少食用海产品。” 农业部公布的中国官方数据显示,福建、海南和上海等一些传统的航海地区,人均消费量超过25公斤。中国内陆地区的海鲜市场潜力依旧巨大。而根据粮农组织的数据,中国城乡人均海产品消费量从1990年的11.5公斤飙升至2004年的25.4公斤,到2020年将达到35.9公斤。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市场海鲜消费将占到全球消费总量的38%。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市场的水产品供应将更加紧缺,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预计到2020年,中国进口海产品消费需求将达到1000万吨。
此外,中国也将海产品视为一种更有效的生产人类食用蛋白质的方式。农业部的《展望报告》指出,水产养殖的饲料转化率为2:1,而生猪养殖的饲料转化率为5:1,牛肉养殖的饲料转化率为7:1。

面对着这么大的消费潜力,中国在不断通过拓展海鲜进口的渠道增加海产消费。中国在“一带一路”的蓝图下,积极开辟新的海产品贸易路线和供应线,通过新的运输路线开放贸易。
兰州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内陆城市之一,在2018年底开通了一条从东南亚空运海鲜的航空货运航线。在这之前,进口到中国的海鲜仅通过少数几个港口和机场。去年12月底,一架运输着8吨越南凡纳滨对虾的国际货运包机如期抵达中川机场。中川机场是目前允许进口海产品的一系列内陆港口和机场中最新的一个。这是甘肃省首次将越南和泰国优质水果、水产品通过航空输入甘肃市场。中国将增加进口带鱼等主要鱼类的供应来保持国内海产价格水平。

同样,在广西南宁,亚洲航空新增从吉隆坡到吴圩机场货运商业服务,已成为印尼石斑鱼、智利鲑鱼和加拿大龙虾的供应线。这些产品均经过南宁转运,并且这条供应线在去年被授予处理海关进口食品的权利。对于面向中国区域销售的海产品出口商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选择进入港口。
一些地方政府在进口方面走得更远。他们利用开放的贸易路线,建设了巨大的海鲜市场,作为旅游景点和经济动力。例如,珠海洪湾中心渔港在去年年底开业。这个72万平方米的渔港包括800个船只泊位以及市场,将成为服务珠海、澳门和香港的“华南配送中心”。珠海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另一个趋势——鼓励以自身的经济效率在中国国内建立区域发展经济。

再往北看,靠近北京的港口城市天津是全国三个食品快速通关试验区之一(另外两个在广西和江西)。在试点项目下,货物直接从港口运往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海关处理工作可以在两小时内完成。该物流园是官方命名的“京津冀(天津)检验检疫试验区”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向该地区供应食品,特别是海鲜。
除了增加供应,政府还一直在推动降低海鲜价格。珠海向10家企业提供每家企业10万元人民币的补贴,帮助他们扩大处理海鲜的冷链船队,从而增加当地的食品供应。根据中国商务部对全国36个市场的调查,2018年11月和12月的海鲜价格同比基本持平。

不难看出,随着进口增长,中国一度巨大的海产品贸易顺差正在缩小。从2013年到2017年,中国的海鲜进口增长了31%。2017年出口434万吨,价值211亿美元,同比增长2.40%和1.99%。进口489万吨,总值113亿美元,增长21.1%和21.03%。中国政府正不断开放进口港口和机场,以及寻求更多海鲜和其他食品的供应来保持价格稳定,减少对任何一家供应商的依赖。随着中国政府开放进口,将有更多进口海鲜进入中国,中国的海鲜进口量也将不断增长。
文章来源:F2C进口食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