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升级,不从美国进口食品酒水,我们还有哪些选择?
上周,我们公众号报道了中美贸易战进一步升级,中国对已实施加征的600亿美元清单美国商品的部分,从6月1日起,提高加征5%-25%的关税,其中覆盖了大部分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肉类及其制品和几乎所有酒水。(详见:中美贸易战中国反击,这些美国进口食品关税又双叒加了)
有媒体称,中国还战略性地针对一些共和党优势洲的产品加征了关税。去年7月,贸易战伊始,中国就已经对包括美国大豆在内,能够从其他国家地区进口补充或替代的产品实施了关税加征。因此,新一轮的关税加征并未涉及美国大豆。
然而,即便没有进一步对美国大豆进行关税加征,也无法改变美国大豆下跌的颓势。

吃不了,“豆”着走
从今年4月中旬起,美国大豆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滑坡。截止当地时间5月13日,美国大豆已跌破成本价,最终收跌至每蒲式耳8.04美元,触及2008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准8.03美元,创下近11年来的新低,并且跌破种植成本。
这与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不无关系。
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进口量约占全球大豆贸易的60%。2018年,我国大豆总进口量为8803.1吨,相比2017年有所下降,但仍占粮食整体进口量的80%以上。
随着中美贸易战升级,美国大豆出口到中国的数量持续减少。2018年,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豆量为1664万吨,同比下降近50%,占中国进口大豆总量不到1/5。
贸易战前,中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约有60%以上的大豆从美国进口。因此,中国减少美大豆进口,而美国的其它出口对象及其本土又无法消化多出来的巨大库存,便会影响美国大豆期货价格的稳定。

同时,美国大豆进口的减少,更给予了其它国家更多“可乘之机”,比如巴西。数据显示,巴西大豆进口的增幅相当明显,2018年,中国向巴西进口了6610万吨大豆,同比增长30%,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75.1%。
此外,中国还从阿根廷、俄罗斯、印度和乌拉圭等国进口大豆。因此即使贸易战持续,中国暂时也不需要为大豆数量不足而担忧。
非洲瘟疫,谁来当救世“猪”
除了大豆,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肉类也是受影响较大的类目,尤其是猪肉。
据美国农业部统计,自贸易战打响以来,中国取消了好几笔从美国进口的猪肉订单,包括今年2月底53吨猪肉订单、3月21日当周999吨猪肉订单和4月18日当周214吨猪肉订单。而一周前,中国还取消了一年多以来最大的美国猪肉进口订单,共计3247吨,价值65亿美元。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中国生猪存栏或将下降两成,由此为猪肉进口和其它肉类进口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而美国缺席,谁来取代其位置呢?

数据显示,2018年,来自欧盟成员国的猪肉进口量占中国进口猪肉总量的60%以上,其中,德国、西班牙和加拿大,分别以22.8万吨、22万吨和16万吨,位居榜首前三。而美国猪肉进口量为8.6万吨,排第五位。
也就是说,中国进口猪肉的可替代选择非常多,比如德国、西班牙、丹麦和荷兰等欧盟国家,还有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加拿大。
除了猪肉以外,中国还能进口其它肉类以替代猪肉,比如进口牛肉。据彭博社报导,2019年前4个月,中国从澳洲进口牛肉增至7.2万吨,增幅高达66%,是中国第二大牛肉进口供应国,其供应量仅次于巴西。而中国进口巴西的牛肉量亦增加了14%,接近9.6万吨。
因此,在填补中国猪肉的供需缺口上,即使不从美国进口,或减少美国肉类进口,也基本不成问题。
美国酒要“凉凉”,澳大利亚暗喜
在最新加征的关税商品清单中,众多产自美国的酒水均一一在列——葡萄酒和无醇啤酒将被加征25%的关税,而啤酒花、伏特加酒等亦将被加征20%的关税。
据美国葡萄酒协会较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葡萄酒出口额下跌近5%,至14.7亿美元,出口总量下滑超过1%,至3.75亿升。其中,中国市场的明显下滑成为了影响出口总量的重要因素。

受益于中美贸易摩擦,澳大利亚成为了中国进口葡萄酒的最大赢家。自08年以来,澳大利亚出口至中国的葡萄酒量增长接近10倍。根据中国进出口葡萄酒与烈酒协会(CAWS)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澳大利亚占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份额的27.1%,出口到中国的葡萄酒数量同比增长11.83%。
此外,根据中澳自贸协定,自2019年1月起,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实行关税互免政策。中国对澳大利亚免税的商品中包括葡萄酒。而这又为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市场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除澳大利亚以外,中国亦从法国、智利、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等多个国家进口葡萄酒。美国只是这众多国家中的其中之一,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加上受到关税加征的影响,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葡萄酒量很可能将进一步下跌。
文章来源:F2C进口食品平台